求学之路

我是湖南省桑植县八大公山斗篷山村(原内半坡村)人,出生于1968年9月,1983年考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永师招生首届初中毕业生),就读于109班。

好多中师生同学在文章里都会回忆到当年在中考中一举夺魁,被成功录取到师范学校的高光时刻,而少有人细聊起当年的我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攻艰克难,过关斩将,终于成功走到这一步的。

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从小学到初中,求学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小学篇——乡考英雄会,全乡第一名

       我们那时候读书的小学,没有六年制,只有五年制,在本村内半坡小学读完三年级后,我随父工作调动(父亲由大队会计调到八大公山乡企业厂担任企业会计)而转学来到八大公山中心小学读四年级,语文老师屈鹤然,数学老师黄长清。记得刚刚来到八大公山中心小学读四年级不到一个星期时,一次语文课,屈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也就是类似于现在语文课本后面的思考题,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当我答对后(这个问题不是书上的现成答案,需要我们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屈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街上的同学,还没有乡下学生很,你们对得起你们的好条件吗?……”

        五年级毕业升初中考试的作文是命题议论性作文《尊师重教好风尚》,幸运的是我平时课外书看得多,加上语文老师陈永培平时的作文严格训练,他那时给我们上文言文《为学》,一进教室就是自己抑扬顿挫的背诵全篇文章,我们都佩服的了不得,课余时间他又给我们讲他爷爷他父亲的道士文化在他们陈氏家族发扬光大的经历以及民间记忆高手的故事等等,还有父亲的督促(父亲曾是桑植一中学生会主席,名副其实的学霸),我在考场上如同李白“李太白醉草吓蛮书”一样一挥而就!因为那个时代特别重视语文的背诵训练,作业相对较少,主要是背诵训练――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来某些专家操纵的语文课改的字词句段篇的所谓“数学步骤法”之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不过是支离破碎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少林武当空洞昆仑等等各门各派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利益博弈”罢了,根本就是忽视整体的局部的“西医疗法”,哪里比得上祖宗几千年语文背诵的“中医整体效果啊”!不幸中的万幸是――中国语文课程改革走了这么多年回头路以后,现在又认识到了大量背诵大量阅读大量读写的重要性了――也在逐步回归语文学习的常态和正态!

         初中一年级开学典礼上,校长彭勇精公开表扬:“姚相泽,全乡年级第一名,语文第一名,作文满分”――我清楚的记得,校长说到我的作文满分时,当时旁边初中生都“啊”的惊叫起来(当时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总而言之,小学阶段除了五年级语文老师陈永培、数学老师方兴芝以外,给我印象深刻的老师还有夏德先、陈波平、陈双桥、覃正华等等老师,他们对我的教诲,终生铭记!

初中篇——三年龙虎榜,成绩前三强

       先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师是校长彭勇精,他给我们教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说:“现在强调用普通话读诗词,其实诗词学习在古代是唱读的,很有音乐味道,大家想不想听?”我们都说:“想听”!于是乎――彭校长,一番摇头晃脑的吟唱,我们同学们一个二个已经笑得东倒西歪了!因为我们当时感到彭校长的吟诗和道士先生给死人做斋时的声音――那个哼哼哈哈,太相像了!还有一次,彭校长给我们上《老三届》一课,他提出思考题,又只有我一个人回答的有思想有见地,他于是乎当做全班又特别的表扬了我很多回!

       初一第二学期语文老师全习之,他第一堂课初进教室就在黑板上一边龙飞凤舞写了三个榜书大字“全习之”,一边自我介绍:“我叫全习之,全国的全,学习的习,学而时习之的之……”――他的风趣幽默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后来才知道他和谷利民是当时桑植县初中部七大语文高手之一,记得全老师有一次批改我的议论文,批语是“言简意赅,立意高远”,但看到我洋洋自得的神情后又给我及时泼冷水杀杀我的傲气让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姚湘泽,你虽然读书厉害,这次成绩是年级总分第二名,语文单科第一名,但是,你还是没有你父亲厉害啊!因为,你这次期中考试虽然历史92分,地理94分,是史地年级第一,但是这个成绩你就狂妄了不起?!你父亲当时历史地理一般都是满分,而且数学语文等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啊!你要向你父亲学习,永不止步!……”

       初中二年级两学期语文老师都是夏竹林,他为了给我们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记得他当时从图书馆找到了一本语文资料书《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每天早饭后和中午各一个钟头左右的时间,他都在教室黑板上用漂亮的行书抄写那些题目,然后要我们做,有很多课外内容譬如对联――可以说现在的高中生也没有我们那时候语文课外功夫的功底深厚,我们真是受益匪浅!

        初中三年级两学期语文老师都是吉首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忠苏,记得有一次作文讲评课,王老师又把我的范文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你们看,姚湘泽同学的作文就是这样富有真情实感!你们每学期都要到潘家砍搞劳动背柴,为什么你们就是抄写作文书上面别人的的词语句子?而他就能够写得富有生活气息?他写万正地同学给他帮忙砍柴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句子都写得详细,而写万正地答应帮忙砍柴的语言就是这样简单的“好的”两个字,这是详写和略写的处理得当,为什么要详写和略写?略写的一字千金的力量,你们受到启发了吗?……”

        再写初中数学老师:初中一年级两学期数学老师是向周义,他的板书那是一绝――简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视觉享受!初中二年级两学期数学是颜长华,记得颜老师第一堂课就说“代数代数,学到前头忘记后头,几何几何想破脑壳!”他上课习惯手舞足蹈,颇有演讲家的气势!初中三年级两学期数学老师是罗长龙,罗老师的特点是不厌其烦,你只要问他数学题,尤其需要做辅助线的立体几何证明题,罗老师可以陪到你一直讲到你豁然开朗为止――时间的隧道对罗老师来说,仿佛是可以凝固静止也可以延长穿越的!

       相对而言英语就比较薄弱了。那时候初三第一学期才临时开设英语课,因为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初中老师可以跨学段跨年级兼课,给我们上英语课的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陈永培,他每周星期五放学后走40里左右的山路去五道水七中向英语老师王仙芝学习,然后星期天又走40里左右的山路回到学校,第二天星期一就开始给我们讲英语课以及他自学的故事,虽然我们英语学习内容较少,但是陈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深深的影响到了我的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不得不感谢陈老师他们那个年代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初三第二学期英语老师是王松详老师,他刚刚读完桑植一中高二,就被聘请到我们学校担任英语代课老师,他一走进教室就是稀里哗啦的全英语自我介绍,然后翻译成中文,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他的简历他的学习经历以及与困难搏斗的过程――同学们受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非智力因素的情商熏陶!

        物理老师是吉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谭刚强,化学老师是从永师毕业(当时是参加高考录取)的严培盛老师,历史和政治老师一般都是语文老师兼任的。

       总而言之,初中三年的老师大部分是我的永顺民族师范学校的师兄(直到我去年看到《永顺民族师范学校誌》上面的历年学生名单时才知道)――譬如语文老师有全习之、夏竹林;化学老师有严陪盛;数学老师有向周义、罗长龙。

       吉首大学毕业的初中老师有数学老师颜长华、语文老师王忠苏。可谓是――初中教育名师云集,日后深造打下基础!

中考篇——赶考成一梦,五虎大山

        1983年上半年,记不清是5月还是6月了,反正,在进桑植城参加中师考试之前的某一天,我们八大公山中学初中三年级举行的预考,据我们八大公山校长和班主任说――当时桑植县教育局文件规定只有各校通过预考的年级前几名学生,才有资格进城参加正式考试!

       非常幸运,平时考试,我一直稳居第二名,这次预赛也发挥正常,总分也是第二名。

       预赛选拔考试第一名曾飞虎(我们上一届的尖子生,因病休学后插班),第三名杨祥林,第四名刘显应,第五名钟以清。

       从吉首大学毕业的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初三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忠苏,戏称我们五人是――“永师首届招初中,五虎上将出大山”

 因为刘显应年级大一点,班主任王忠苏老师就叫他担任我们四人进城考试小分队的队长,曾飞虎为副队长。

      那时候八大公山乡和桑植县城刚刚通车,考虑到路面情况以及旅客人数等等多种原因,有时候几天才有一趟班车来回,我们出发时不凑巧,唯一的一趟班车要修理,停在了桑植县城,我们只好从八大公山步行去桑植!

       第一天清晨,我们走路出发,两个小队长都说――根据班主任指示,我们五人必须小跑前进,不然得话一天赶不到桑植县城,就影响了明天的正式开考!

       一个下坡,加上无数的弯弯拐拐,我们跑步来到细沙坪时,大家饿得发慌,刘显应说不要紧的,先到我家里去看看有没有吃的,一到他家,他爹妈都到山上做功夫(土话功夫,意思就是做农活)去了,那时候国家和人民普遍困难,所以在他家里的锅里橱柜里,我们也没有翻出剩饭剩菜来饱餐一顿,他于是跑到菜园里摘了一些黄瓜,让我们暂时解除饥饿后,大家继续赶路!

      中间经过蹇家坡、凉水口,一路基本是小跑,两个队长都是比我们三人稍微粗壮一些的大个子,体力也好一点,我记不清和我一样的小个子杨详林到底哭了没有?哭了几次?反正我一路边跑边哭,至少哭了十回……)!

        大家脱下袜子休息片刻稍微喘气时,一看双脚,都有了血炮,没有办法,在两个队长的不断催促下,我们想起明天的考场不能缺席,就只好都咬牙坚持小跑(事后才知道校长和班主任给两个队长一边进行了心灵鸡汤的脑补:无论如何都要我们第一天准时赶到桑植县城,准时参加第二天的正式考试。当时学校所有老师工作量都很大,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又兼有其他班级的课程,他不可能陪我们下城赶考,所以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商量后,就只好委托两个队长带领我们五人下山进城准时赶考)……好不容易一路小跑来到桥自弯枫树垭,实在是走不动了,副队长曾飞虎对队长刘显应说:“反正只要抄小路下洪家关,经过南岔就到桑植城了,还是歇半个小时吧,不然他们三人中,钟以清稍微强一点,尤其两个小家伙杨祥林和姚湘泽快要累倒了!……”

      我们到公路边眯了一会儿后,一正一副两个队长先后大叫:“莫睡了!休息时间到了,太阳快落土(土话,意思是天马上黑了)了,赶快小跑下山,不然赶不到明天上午的考试了!”

       于是乎,我们到南岔就摸黑了,大约晚上九点左右,终于赶到了桑植城,之后的休息地方,吃饭地方,考试地方等等事情,都是县里的统一安排!

       最终,我和杨祥林两人考上了师范――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永师首届招生的初中毕业生,1983级,“黄埔一期”)!

我也从此踏进了“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预备阶段,开始了一段人生的重要历程。

作者介绍:     

姚湘泽,男,土家族,1983年考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永师招生首届初中毕业生),就读于109班。1986年毕业时分配到桑植县八大公山中心小学教书,后到桑植县沙塔坪中学任教,先后任教过政治历史语文等课程,后专任历史课程老师。

曾荣获“爱岗敬业模范教师”、国培计划“送教下乡”优秀学员、教学比武一等奖二等奖、汉字听写大赛一等奖、书法比赛一等奖、演讲比赛一等奖等荣誉。撰写论文《新课程理念下我的历史教学大盘点》获得国家级刊物《2018中国教研年鉴》二等奖,多篇获得省级刊物一等奖二等奖。


文章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