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难忘的“中师情怀”
- 津师校的二、三事
- 驴溪半岛的津师校
滚滚的万里长江重庆江津段与驴溪小河巧妙地孕育了驴溪半岛。半岛上有一所我的母校——江津师范校。校园中高大挺拔的兰条树像忠诚的卫士保护着师生们的安全。那绿树、那鲜花、那鸟语花香的美景陶冶着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情操和为党、为人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
- 试教《铺路》铸造园丁魂
在恩师周国堂等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勇敢地站上讲台,试教语文课本中的《铺路》。其结果虽然不很满意,但铸造了园丁魂,为以后实现教师梦开了个好兆头。
- “中师”情谊至今长存
同班的黄永贵同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业余爱好:用扑克”拱猪”。他在江津中学任团支书时外调学生潘,曾在我老家小住一宿,我约来赵六万老师“拱猪”到半夜。后来他升校长了,时逢我三儿永东复读,他又慷慨地借了一百元的报名费…….我俩至今还电话联系,微信聊天。(易永东终于考上大学本科……)
八十年代,我负责杜市地区的大、中考生的政审,刚好本村的熊开明同学中师上线,为了填报他的《政审表》,他的伯父熊辉林和伯母吴映蓉住江津城关。他终于找到他俩,填好了《政审表》才上交江津招生办。熊开明同学入学后,拜著名普通话专家周国堂为师,勤奋刻苦学习已成名人矣!
- 教书育人体现“中师”精神
1、启蒙教育凝深情
1971年2月,我来到了太公山上的(江津区玉屏村)云台寺小学,4个教学班〈4个老师各自包班),一两百个山里娃朴实而好学,我任一年级有45名学生〈当时没幼儿班),只能从一根根小棒地数起,从一笔一划地启蒙教起…
在2020年6月,我与该班同学们的聚会上,“五十年的师生情啊!”张云刚同学如此说。周应会同学对我当时教他们识字记忆犹新:“卖,上面有就卖。买,上面没有就买!”

2、学生习作见成效
我从三年级开始,坚持学生日记全批全改,并挑选一两篇班上朗读或贴在《学习园地》以鼓励其积极性和持久性。
不仅辅导学生给五保老人,军烈属,边防军将士和聂帅爷爷写慰问信,还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易小红、周亚、易娟及易小秋、余万勇和易小洪等均获奖,教师获指导奖或伯乐奖;向《江津报》投稿,易雪梅,樊万敏和余小亚,屏麓村校的易露露,杜源和李文强等多位同学习作获载。
3、教学成绩结硕果
我任教的江津屏麓村小86级毕业班时,有五十多个学生,不仅语文、数学、自然等科目均为包班,还兼任大队辅导员和外省县的校外辅导员。
每学期开学时,我同本年级老师一起拟定好教学计划并备好教案。每节上课前,再反复修改教案,上好每一节课。学生作业(包括三年级以上的日记),全批全改,并把最优的作业赠送小红花或贴在《学习园地》,以资鼓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期末统考,易世宏和易小玲以二百多分的好成绩考入杜市(区)中,曹承富考上邮电学院,易治杰和易世宏均考上了大学。
在屏小任教三年级时,同样是包班,在江津全县抽考(学生到中心校去监考),徐小眀和余波的数学均获满分,为我们年级在杜市(区)同年级赢得了第一名。
4、“普九”勇当宣传员
在当时,每学期开学的流旷生都是老师们很头疼的事。为了尽快完成“普九”任务,请回流旷生是当务之急。我积极和老师们配合,并充分发挥少先队干部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曾登载于1987.0907《少年先锋报》的报道《两个同学回来上学了》。)
5、服务工作效果好
我虽然家在农村(上有八,九十岁高龄的慈母,下有三个正上学的儿女),但每逢暑假都是热心地为大,中专考生政审(如:熊开明、陶凤和易朝荣等同学)和护送考生江津城关体验而全心全意地服务。曾记得,为了护送我任教的第一个小学毕业班(初中毕业〉的殷波和余刚,还有(杜市)王娟及好友李同学赴津体检。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我头顶烈日,爬山涉水步行一,二十里到夏坝附近的晋江厂去联系往返的大货车,为之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可喜可贺:这四个考生都被上级学校录取!
三、少先队工作有特色
1、中队活动坚持不懈
每期开学时,同中队辅导员制定好每周的中队活动计划和每月的大队活动方案。我精心策划春、秋游(包括野炊一一特别强调:安全第一),敬扫烈士墓和慰问五保老奶奶。
特别是86级中队,又是毕业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前途教育,落实团江津县委部署,在“接革命火炬,做聂帅传人”的中队活动中,一方面组织队员们给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的将士们做慰问品和写慰问信(发表于1986.04.30《教育周报》)。另一方面开展情景活动(在慈祥的聂爷爷元帅画像下),深情地书写慰问信。聂帅处很快于1985年11月16日用挂号回信关心和鼓励。特别是我们在四川省“学英模,挂奖章”活动中,荣获两个四川省级三等奖和一个重庆市级三等奖的奖章和慰问信寄给聂帅后,聂帅处立即于1987年2月21又用挂号回信。不用说师生们欢呼雀跃,那般高兴劲…至今仍沉浸在我挥之不去的记忆中。这第二封信全文和备注都刋登在1994年5月4《江津报》上,题目是《聂帅关怀少先队员》。

2、“友谊之花”更鲜艳
我除了同本地的天堡村小,梅塆村小和新场中心校开展了活动外,在四川省少工委(丁成明等两位领导于1984年11月21日下午,在团江津县委王俐萍老师和学校等有关领导陪同下,不辞辛苦亲临我江津屏麓村小调研…)和共青团重庆市委的亲切关怀下,和九龙坡铁路小学大队部开展“城乡小朋友手拉手”联谊活动,六一儿童节,我应邀带领梅小的赵真礼和成绍初两个队员前去学习取经。(《红岩少年报》用巜红读结友谊》为题作了报道。)1985.06.01节,九铁小大队部派了李老师带领两名队员,来我们地区传经送宝。1986年“六一”儿童节,我又应约带领屏小86级中队(聂帅处回信中的中队)长易世宏和易小玲去九铁小,开展了“学,挂”的《英模思想让友谊之花更鲜艳》活动〈见照片和资料),荣获四川省三等奖。
还和外省兄弟县互相交流学习,陕西凤县杨万友,青海互相县刘让贤,河北巨鹿县杨绍秋以及江苏武进县柴前胜,河南信阳县李广发等全国优秀辅导员一起开展“手拉手”活动,《辅导员》杂志刋登了《我尝到了辅导员手拉手的甜头》一文进行宣传报道。
四、结束语
我是“中师生”!我骄傲,我自豪!我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辜负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三十余年(因病退休),为之贡献了青春和智慧!退休后,继续用“中师”精神发挥余热,并把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传承给子女们,让“中师”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为祖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为早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作者介绍:
易向明,男,1970年结业于江津师范校,重庆市江津区杜市学校退休教师。
个人成就
一、1984年获得江津县委县府授予的“三月文明月”积极分子称号。
二、1984、1985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共江津县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三、1987年1月获得共青团重庆市委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四、1987年六一儿童节,青海省互助县团委和河北省巨鹿县团委分别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
文章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