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艺术(读书会285 期)

2025 年 5 月 10 日,第 285 期经典传承读书会依期而至。本期读书会别具特色,从撰稿、领读至主持,皆由张瑞长老师一人担纲。在此次活动中,张老师详细讲述了中国楹联的发展历程,涵盖其起源、早期发展状况,楹联创作的具体要求,以及《联律通则》修订的背景与过程。

对联的起源可追溯至桃符。早在周朝时期,便有将写有神荼、郁垒名字的桃符悬挂于门上以驱邪避鬼的习俗。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都有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的传统。发展到五代时期,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后蜀主孟昶所题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便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春联。宋代时,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然十分普遍。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倡导对联文化,写春联之风迅速盛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朝时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的发展如盛唐律诗般繁荣昌盛,涌现出众多名联佳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对联持续融入新的元素,应用场景也愈发广泛,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05 年,楹联习俗更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 172 所中小学被命名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此外,还有更多学校成为省、市、县级楹联教育基地。众多中小学通过开展读书吟诵、对对联、楹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创作对联需掌握一些基本规则。首先,字数要相等,即上联与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同;其次,词性要相当,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等;再者,结构要相称,上下联的语法结构需保持一致;然后,节奏要相应,上下联停顿的位置应当一致;另外,平仄要相谐,上联尾字通常为仄声,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并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词要平仄相对。除了这些基本规则,一副好的对联还应立意新颖深刻,具备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或是蕴含深刻哲理,或是抒发真挚情感,或是生动描绘景象,能够给人带来启发与美的享受。同时,语言要精炼生动,运用简洁、准确且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避免使用生僻、晦涩或过于平淡的词汇,还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此外,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要相互呼应、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下创作对联,务必以 2024 年修订的《联律通则》为准则。经过张老师的细致分享,为各位联友掌握对联基础知识、进行对联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最后,在各位老师和学友踊跃参与的主题成语“对仗工整”接龙活动中,本期经典传承读书会圆满落下帷幕。

点击图标收听

文章分享二维码